2017“为转型而设计”系列国际会议-Ⅱ
2017 DESIGN FOR TRANSITION (DF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I
设计框架: 可持续的设计创新力
DESIGN FRAMEWORK: SUSTAINABLE CREATIVITY OF DESIGN
2017.10.27-10.29
Wuxi, China
自2016年起,江南大学于每年10-11月校庆暨设计学术周期间举办“为转型而设计”国际会议及系列学术活动,关注新时代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转型与探索,分享在国际学科交叉与产业新实践领域的成功经验与学术总结。2017年10月,我们即将迎来第二届“为转型而设计” 国际会议。2017议题
设计框架:可持续的设计创新能力
在2012-2016年“设计教育再设计”系列研讨与对话的基础上,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国际会议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自2016年第一届“为转型而设计”发起,会议框架持续发展,“设计研究:技术与意义的革新”提出,在广泛的商业与社会转型问题中发现更多设计可介入的机会,关键在于重新认识设计研究的不同维度、方法及实施的专业性。今年的会议将与国际伙伴院校合作,进一步关注:如何持续的成功转型。无论是设计与新技术的挑战性复合,还是复杂社会挑战与创新机会、价值创造的新联结,设计驱动的创新力已然成为重新定义下一个变革的关键。但如何使之形成持续的变革并带来真正的影响,却是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需要跳出原有旧的逻辑,自我革命,建构新的框架或组织,才有可能以新商业、新社会或新设计教育来真正适应各自领域广泛的转型挑战。关注设计框架,既意味着从新兴的设计组织或平台的重构中获得启示,同时也是期望共同探求持续创新的最佳路径或者新的设计理论模型。通过业界与学界在这些新领域的分享,与彼此间进一步的融合、协动与赋能,无疑将为参与这个时代大变革的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启示与推动。为此,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将于2017年10月27-29日举办“为转型而设计”系列国际会议-II,内容包括:国际设计产业与教育趋势、未来生活创新、体验设计、健康设计、社会创新与可持续、交互设计技术、新乡村实验,并将同期举办创新创业分享大会及系列工作坊。
主办:
江南大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承办: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
联合承办: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协办: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分会(筹)、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无锡市会展业发展办公室、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媒体与体验设计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交互设计实验室、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江南大学蒋震基金工业设计培训中心、江南大学开放创新研究院、美的未来生活创新实验室(江南大学)、卡秀堡CMF材料实验室(江南大学)、《创意与设计》杂志社
支持: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国际设计艺术与媒体类院校联盟CUMULUS、阿里巴巴UED委员会、国际DESIS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IXDC国际体验设计协会、UXPA中国用户体验专业协会、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用户创新研究所、设计在线、视觉同盟
会议三大板块活动
1. 大会特邀主旨报告
“设计框架:可持续的设计创新能力”
2. 主题论坛
主题论坛1:体验设计
发起单位:江南大学系统创新与设计战略团队、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媒体与体验设计实验室(MaX Lab)
主题论坛2:健康设计
发起单位:江南大学健康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主题论坛3:未来生活创新
发起单位:美的-江南大学未来生活创新实验室
主题论坛4 :交互设计技术
发起单位: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交互与设计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交互设计实验室
主题论坛5:DESIS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
发起单位:江南大学DESIS国际实验室、国际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联盟DESIS NETWORK、四川美院设计艺术学院
主题论坛6 :创新创业分享
主题论坛7 :健康设计中部论坛(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3.系列国际工作坊
为转型而设计国际会议会务组 DFT Conference Committee
大会执行主席:张凌浩
会议协调人:钱晓波,陈祥洁
会务咨询: 付少平
会议邮箱:design4transition@163.com
联系电话: 0510-85911500(国际交流办公室),0510-85919712(学院办公室)
链接: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http://sodcn.jiangnan.edu.cn/
注册方式及注册信息将于近期在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网站公布。
拟邀请嘉宾(持续更新中)
Invited Speakers (updating):
Ezio Manzini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可持续设计创始人、博导
Vijay Kumar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教授、《101 DESIGN METHODS》作者
Cees de Bont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Alessandro Deserti 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产品设计专业及前沿设计实验室负责人
Richard Goosens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Ming Cheung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传达与体验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导
Peter Gall Krogh 丹麦奥胡斯大学特别责任教授、博导,工程-设计系设计研究组负责人
Mirja Kalviainen 芬兰拉赫蒂应用科技大学副教授
Lam Yanyan 林茵茵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访问教授
Armagan Albayrak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助理教授
Li Xianghao 李相昊 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上海用户研究中心用户体验专家(韩国)
Wu Chih-Fu 吴志富 台湾大同大学副校长、教授
Ying Fangtian 应放天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导
Xu Ping 许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He Renke 何人可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Lou Yongqi 娄永琪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Cai Jun 蔡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Wang Guosheng 王国胜 国际服务设计联盟(中国)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Duan Shengfeng 段胜峰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Zhong Chengdong 钟承东 UXPA 副主席、金蝶蝶金首席用户体验官
Tan Hao 谭浩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Gu Zhenyu 顾振宇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导、交互设计实验室主任
Han Ting 韩挺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Hu Fei 胡飞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Zhang Ming 张明 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Wang Qingbin 王庆斌 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Sun Lingyun 孙凌云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Zhao Chao 赵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He Songfei 何颂飞 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Mi Haipeng 米海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
Zheng Bing 郑兵 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部主任
Hu Yilin 胡依林 牛电科技副总裁、联合创始人
Jiang Yi 蒋毅 Benoy英国贝诺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监
Pan Jing 潘晶 杭州真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
GuanChun 官纯 插画家、艺术家
Zhang Yongyi 张勇毅 +星影业艺术总监、Darkhorse10视效导演
Bao Han 包涵 B&W 设计工作室,交互设计师
Zhang Linghao 张凌浩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Xin Xiangyang 辛向阳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导
Wei Jie 魏洁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Cao Ming 曹鸣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Du Shoushuai 杜守帅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Deng Rong 邓嵘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系主任、副教授、博士
Shen Jie 沈杰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交互与设计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Guo Honglei 过宏雷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
Gong Miaosen 巩淼森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DESIS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副教授、博士
Xiao Dongjuan 肖东娟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健康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博士
Qian Xiaobo 钱晓波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Bao Yixi 鲍懿喜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期编辑:郭鹏远
文案来源:陈祥洁
图片来源:过宏雷
稿件审核: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