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

从传统学创造——竹材热塑实验工作坊

发布日期:2016-12-20        
审核

从传统学创造——竹材热塑实验工作坊

2016年12月16日-17日,江南大学蒋震基金工业设计培训中心举办了范承宗设计师主讲的“从传统学创造”讲座及“竹材热塑实验”工作坊。

16日上午,范承宗设计师与学院师生及工作坊学员分享了他在近年对竹材从陌生到迷恋的心路历程。范承宗是一名从事竹制品个人品牌且屡获国际重要设计奖项肯定的设计师,他的设计常以经验、记忆、感性等主观角度去切入,擅长以解构方式分析事物本质与解读抽象。区别于学术性的研究,他的报告充满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一名学设计的师兄,他以同龄人的视角谈自己的体验让大家深受启发。

扎实的设计功底,专注的设计方向,深刻的设计思考,对传统工艺材料的敏感,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启迪…这一切使得他在以竹为设计材料的创作中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作保留,与参加工作坊的师生们尽情分享。

此次竹材热塑实验工作坊共持续两天。16日下午为工作坊的材料塑形体验和形态创作的发散阶段。大家用两个小时每人完成了十个各不相同的竹材塑形方案。这些形态方案无关功能,全部着眼于对形态可能性的探索。

范承宗与所有学员对这两个小时的成果进行了互动讨论,从无意识的抽象形态中发掘出每个人对竹材的理解,为明天深入形态练习选定了造型特征,并将尝试探索有目的的形态表现。

17日上午,学员们围绕着昨日交流讨论后所选定的造型关键词,尝试通过自己的形态语汇来进行深化表达。有的是延续曾尝试过的结构技巧如榫卯、编织;有的是突出竹材本身的特点如弹性、张力;有的则试着用竹子热塑弯曲的形态去表达一些心理感受,如跳跃、吸引、纠结…每个人都有着迥然不同的关键词,大家需要将他们对这些词的理解,融入10个不同的竹材热塑形体中去,利用双手将它们阐述出来。

中午,阳光正好,范承宗与所有学员对上午做的“关键词”成果进行了互动讨论。经过一个上午的努力,成果越来越呈现出个人鲜明的特色。从无意识形态出发,反推出这个形态可能衍生出的产品应该是怎么样的,是怎么一种表达模式。每个人都被要求给予作者意见建议,谈谈自己对基于此形态可能转化的产品会是什么。

下午,大家心中对自己想要做的产品已然清晰,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产品创意,做出产品的造型原型。还好的是大家经历了昨天和上午的形态实验,对于如何用竹材表达自己的想法,还算得心应手。

傍晚,每个学员完成了自己的原型产品进行了简短的发表,每个学员的作品对于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可能见过形态,却没有想到产品。 我们或许太依赖仅用头脑和有限的经验通过草图或电脑来做设计了,这次换个角度,试试手眼合作,用心感受来做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