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9日14:00,由设计学会组织的设计学院学科竞赛经验分享会暨第二届徐工杯绿色创新设计大赛推荐会在设计学院A104教室顺利举行。本场经验分享会邀请到了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交互和用户体验方向的三位专业成绩优秀且参赛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许江、邓锡阳和刘越。徐工集团参与第二届徐工杯绿色创新设计大赛推荐会的嘉宾有:挖掘机研发所所长刘合涛,工业设计所所长王明江,设计师张珍珍。
大会的第一议程由设计学院分团委负责学科竞赛的陆芳老师主讲。她通过图表、数据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2018年学院各类竞赛获奖的情况,学校和学院针对学科竞赛的奖励资助政策,以及2018年度奖励、资助发放的情况。陆老师鼓励设计学院的同学积极报名参加学科竞赛,并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竞赛的级别。

图1 陆芳老师进行学科竞赛政策宣讲
大会的第二项议程是由三位设计学院的优秀学长、学姐和同学们分享关于设计学科竞赛的技巧方法、注意事项、经验与心得。
第一位分享的嘉宾是许江,现任宁波大学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本硕博均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曾获得及指导学生获得过如德国iF概念设计奖、红点设计概念奖等国内外设计大奖,有着丰富的学科竞赛参赛以及指导参赛的经验。
许江的分享有三个板块。首先,他解释了国际工业设计竞赛的类型、宗旨和评审标准,并以红点奖为例,介绍了该比赛的流程时间、近年来的收费和获奖率的变化情况,以及一些获奖的方法,如:提升效率、文化传承、情感输出等。其次,他分享了对设计比赛的思考。一是概念设计并不是无法实现或者只停留在物质上的空泛概念,而是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应不断地积累对形态和概念的想法。三是一件比赛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于,是否真正通过巧妙的设计思维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福利。最后,他提出学校不能忽视基础教育,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参加比赛,同学们则应理性地参赛。

图2 许江学长进行分享
第二位分享的嘉宾是邓锡阳,他曾任设计学院15级大班长、前设计学院新媒体工作室部长,也是前江南大学学生会副主任。仅大三一年获得竞赛19个奖项,科研加分加至上限,排名第一。曾获得蓝桥杯品牌设计一等奖、中国包装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奖项。
邓锡阳分享有四个部分。首先他介绍了自己十分丰富的参赛经历。其次,他针对视觉传达专业介绍了比赛类型,并结合自身的获奖经历谈了一些心得。以蓝桥奖的获奖为例,他谈到,越是简单的东西,越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接着,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不要去参加那些小公司小组织的比赛,他们通常会以高额的奖金诱惑同学,但没有权威性。二是把握好参加比赛的时间。他说大学真正适合参加比赛的时间其实是大二和大三,最好专攻某一种比赛类型,积累比赛经验。此外,同学也可找其他学院如机械学院的同学一起参赛,这样的设计作品会更理性全面,也更易拿奖。最后在个人喜好方面,他通过一个视频混剪展示了他平时做的小东西,并推荐了优秀的网站。

图3 邓锡阳学长进行分享
第三位分享的嘉宾是刘越。她是设计学1606交互和用户体验方向的研究生,期间多次参与各类行业竞赛,获得过包括第九届国际用户体验设计大赛金奖,2016年领航杯江苏省大学生数字媒体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奖项。
首先,刘越说明了选择UXDA这个比赛的目的在于,想产出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作品来丰富作品集,为简历增色,并且通过比赛积累经验、开阔眼界。其次,她介绍了这个交互类比赛的好处:一是产品可行性和商业模式上,主办方会给予中肯的意见;二是赛程长,最终可输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接着,她还谈到了比赛中选题和团队的问题。她说到好的选题应能够反应或解决问题,让受众动容,又具有一定的前景和空间,但确立选题的前提在于大量的用户调研和分析。对于团队的比赛,她建议人数不要过多,且可尝试跨学科合作,借助比赛的平台,找到自身角色定位。而在团队模式方面,她建议多聚在一起讨论制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她还分享了面对分歧和作品最终呈现形式的建议。

图4 刘越学姐进行分享
大会的第三项议程,是由徐工集团的嘉宾宣讲第二届徐工杯绿色创新设计大赛的相关事宜。首先,工业设计所所长王明江向同学们介绍了徐工集团的产品内容以及这次比赛的时间、流程、报名方式和举办的目的及意义。接着,挖掘机研发所所长刘合涛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大家介绍了挖掘机的相关知识和绿色创新机械的理念,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比赛相关内容。

图5 王明江所长进行竞赛宣讲

图6 刘合涛所长介绍挖掘机相关知识
整场经验分享会暨徐工杯推荐会共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三位学长学姐分别从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交互设计方向有针对性地为大家分享了宝贵的经验,不仅是为大二大三的同学解答了参与学科竞赛的疑惑,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和思路,同时也为在场的大一新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而徐工集团的比赛宣讲更是带给了同学们对绿色创新机械的一种新认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实践比赛的机会。分享会结束,参会的同学普遍反映,这是一场非常实用、干货满满又不失生动趣味的讲座,同时也表达了对三位学长学姐和徐工集团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