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

设计跨界硬碰硬——设计学院举办优秀校友实践分享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17-12-29        
审核

2017年12月27日,设计学院优秀友设计师来院作做分享会。从时尚设计,到平面设计再到产品设计,展现了欧洲设计圈的工作缩影,給在场的学生带来了新的角度来看待设计。

 设计学院副院长曹鸣主持讲座分享

在曹鸣副院长对五位设计师做了一个简短的介绍之后,讲座就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分享的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毕业的平面设计师王雪羚。主要聊了一下在英国读研究生期间,外国院校的教育方式对她产生的影响。她的毕业设计,是一个和阅读相关的装置艺术产品,试图通过阅读这样一个行为,唤起人于人之间交流的感觉,并通过创造一种协作的模式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她说,这些东西都是她在本科阶段不敢想的设计,她不会想到作为一个平面设计的学生会需要作出一个产品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英国,老师则会跳出原有专业的表现形式的桎梏,推动学生们去自我发现,并由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来引导自己去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等。这一点也是她在国外学习收获到最大的部分,这种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思维方式,对于她如今完成自己的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第二位分享的设计师是时尚设计师潇婧。她同样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但与其他设计师不同的是,她有过一段辍学的经历。听完她的演讲,可以感受到潇婧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主见的人。当时她选择退学,是因为她找不到在学校里学习的内容对于她而言的意义,从而选择了离开学校进入工作中。而之后,又需要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她来到RCA。如今潇婧在英国的Vivian Westwood studio工作,朋克文化的开创者Vivian一起,完成她的时尚事业。

第三位分享的设计师是谢炜龙。在他身上,其实能感受到很强烈的感性与理性碰撞后的美感。他本身是学建筑出身的,一位学习了七年建筑的优秀毕业生毕业之后,如愿以偿的进入了ZahaHadid的建筑事务所,然而在此之后,却做了很多服装和产品的设计。从他的演讲中,我发现,无论是做建筑,还是做服装,他总有他独到的切入点,例如从人体的角度来理解阴影,进而去思考一个建筑体上不同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然而一步一步又充满了想象力。

第四位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产品设计师小明——张明硕。作为飞利浦的设计师,他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和我们分享了他对设计流程的一些理解。在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的学习,让他领会到了动手做,对于一个设计师的重要性。设计对于他来说并非停留在寻找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概念上,更是要深入到解决问题的各个形态功能的细节上。一个产品,从最初的痛点调研,到核心功能确定,再到造型完善与实现,这整个过程都是很重要的。而由于一些局限性,高校在前期的研究上做的比较好而后期的实现上却表现平平。这对于我们设计学院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个提醒,让我们提前能够了解,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对于设计师真正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最后一位设计师,是来自慕尼黑宝马总部的翟春越。虽然自称老翟,但其实也是江大的校友。他作为一名资深的汽车设计师,和我们分享了在欧洲顶尖汽车主机厂工作的一些内容,并从业界的角度,告诉我们高大上的宝马概念车的设计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的。谈到学习的经验,老翟说的更多的是将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不论是灵感的积累,还是技艺的巩固与提升,都需要我们的日积月累,而非课堂或者学习的所谓的学习时光。一个真正的设计师,你对设计的爱,并非体现在熬夜的狂热上,更多的是细水长流的坚持。对汽车设计是如此,对产品设计师也是如此。

 

五位具有丰富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做分享

在分享会之后,就是现场的问答环节了。比较特别的是,我们并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同学举手提问的模式。而是让现场的同学们扫描二维码,发送问题到一个手机上,然后他们再在其中挑选合适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其实很贴心,收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问题。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对于跨学科的一些看法。对于跨学科,各位设计师首先肯定了他的优势,我们若是在一个领域呆久了,难免会思维定势,然而不同的学科背景下的人,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会给问题带来新的解答,或许能用一张纸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再去设计一个产品了。但与此同时,你在进行合作交流之前,必须要具备很强的本专业的专业能力,只有自己本身对于所面临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和独到的理解,才能在一个高度上与其他专业的人进行对话与交流。

 

讲座现场

整场讲座进行了接近三个小时,对于这种既高大上,又接地气的内容,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类似他们这样的设计师。感谢各位设计师们带来的一线视角,为设计学院的教学增添了一份活力。

稿件来源:设计学院

文字撰稿:邓丹妮

图片提供:邓丹妮

稿件审核: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