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202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设计青年力”对话式主题论坛圆满举行!至此“设计青年力”品牌学术论坛已经圆满举办三届。本届论坛区别于以往的讲座式形式,采用嘉宾两两对谈的形式完成了3个学术主题探讨。
活动现场 论坛由江南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梁峭老师主持,南京艺术学院校长、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张凌浩教授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魏洁教授为论坛做开幕致辞。张凌浩教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对设计提出的新要求和人工智能时代设计伦理关注的迫切性,肯定了“设计青年力”学术品牌关注青年学术研究的前瞻性。魏洁教授介绍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发展历史、现阶段取得的成绩以及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钱晓波老师、工业设计副系主任周敏宁老师、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 Association)执委巩淼森老师、工业设计前系主任沈杰老师也出席了论坛。
魏洁教授致辞 上午的对谈环节分为3组,第一组聚焦于“老龄赋能设计”主题,来自湖南大学的欧静老师和来自江南大学的董玉妹老师对老龄问题化的观念进行了批判,结合已有研究和数据提出了老龄化的积极效应,并对赋能之“能”进行了多维度、多学科的解释。对谈通过艺术疗愈、认知症干预、社区养老和智慧养老等多样化的案例分享,总结了增能和赋权的系统框架。来自江南大学法学院的李俏教授对该主题对谈进行了点评,李教授认为老龄赋能设计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一方面设计赋能老龄群体,另一方面老龄产业的巨大规模也反过来为设计提供了巨大机会。现场嘉宾巩淼森老师也就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退休年龄等议题和点评嘉宾进行了互动。
老龄赋能设计框架第二组对谈主题为“智能增强人因设计”,湖南大学余从刚老师就该话题进行了分享,江南大学李瑞老师作为对谈嘉宾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余老师反思了VUCA时代机器和人的关系,认为人因设计将会以“人机协作、人机共融、人机共生”的路径来发展。余老师列举了应用于不同场景的外骨骼设计案例,提出了外骨骼作为超级智能体将实现“具身效能增强和感官延伸”的观点。对谈后,来自同济大学的徐江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徐教授介绍了外骨骼作为物理世界正在逐渐和人这一生物体作为精神世界进行深度融合的现状,并讨论了人机高度耦合的背景下人因设计的底层逻辑变化,他认为设计将回归于人本身的价值塑造和增强,并提出“设计外骨骼就是设计我们自己”这一深刻论断。
案例展示 围绕“复杂性社区设计”这一议题,来自湖南大学的曾嘉煜博士从新兴技术角度出发,探讨VR技术在社区生活安全应急需求以及社区老年群体健康管理检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系统性的研究路径。而来自江南大学的吴剑斌博士则是阐述如何通过协同共创理论介入社区设计流程,让社区场域中的代际居民在动态流程中促进关系深化。对谈后,香港理工设计学院的邵健伟教授对两位青年学者进行了专业点评,邵健伟教授在肯定两位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需更加强调社区设计中的学理性、问题性与创新性,并且希望青年学者能够为构建全年龄友好社区、社区的内生力发展持续“造血”等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成果展示三组主题对谈结束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谭浩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曹鸣教授和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鲍懿喜教授进行了总结陈词。谭教授强调在设计领域越来越多、设计力量越来越大、学科高度交叉的当下我们要反思设计的价值,如何形成设计师的专门知识和提高设计在社会中的贡献度,对于青年学者至关重要。曹教授肯定了对谈这种创新的学术交流形式和设计青年的学术热情,并希望以后能和更多院校进行深入对话。鲍教授以学术共同体的话题切入,认为学术共同体的使命是为创造新知识构建良性的学术关系,对话式论坛的形式有助于形成更加深入密切的关系形态,并从人自身、人和人工物、人和人、人和社会四个不同关系层次强调设计从微观到宏观需要关注的不同范畴。
鲍懿喜教授总结陈词在下午的闭门研讨会环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周林副院长出席交流。与会嘉宾们用提取关键词的方式,从响应国家战略和关注民生国计的发展视野,研究与实践共举、文化与技术并重的发展方向,交叉融合和多方合作的发展路径,以及敢为先、干为实的发展精神,分享了各自在教学、科研等领域的案例与经验,并深入探讨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设计青年是设计研究和实践的中坚力量,是设计传承和创造的希望,江南大学产品创意与文化研究中心以“设计青年力”学术论坛为桥梁,希望为设计青年提供学术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助力青年成长,共创设计未来!
活动现场
张凌浩教授致辞
魏洁教授致辞
互动环节
谭浩教授总结陈词
曹鸣教授总结陈词
鲍懿喜教授总结陈词